《深圳卫健委》——我敢说,“如果不是孩子有病,我们可能早离了”

2025-04-03 18:53:47 / 大米和小米

什么是孤独?

 

不是情人节没人爱你,不是愚人节没人骗你,

 

而是生来就被“关在笼子里”

 

图源:纪录片《一样的星星》

 

这不是玩梗,是一字一句的绝望——

 

“这是我生活中最隐秘的痛。”

“那些在黑夜里独自咽下的泪水,只有自己最清楚。”

“每晚夜深人静的时候,在被窝里哭,把碎了的心拿出来缝缝补补。”

“我的男孩偷走了我9年的青春。我瞒了亲朋好友9年,好累好苦。”

......

 

一切归因,源于3个字:

 

“孤独症”(也是我们常说的“自闭症”),

 

就像三根利刺狠狠扎进他们的心里。

 

图源:纪录片《一样的星星》

 

 

一边崩溃,一边被迫治愈

 

 

凌晨2:18。

 

小秋又从噩梦中惊醒,她梦到自己的大儿子。

 

周遭寂静无声,只有那令人心悸的黑暗,似乎隐藏着无数未知的恐惧,压得人喘不过气来。

 

她不敢想,如果爷爷奶奶不在了,大儿子会怎么样。

 

她更不敢想,如果自己不在了,小儿子会怎样。

 

“我挺恨的,我觉得那时候我们不分开,陪孩子好好康复,孩子不会是现在这样。给孩子选了一个不好的爸爸,造成了我们的悲剧。”

 

那些过往,就像电影场景一幕幕在小秋脑海中闪现。

 

大儿子上幼儿园时被劝退了,老师建议她带去医院检查。

 

“孩子怎么会有问题呢?英文看一遍都能记住,也会说话。”

 

回忆起和大儿子相处的点点滴滴,小秋一会儿觉得没问题,一会儿觉得不对劲。

 

这个不对劲是,大儿子总是一个人玩,说话常常词不达意。

 

图源:微电影《大海小雨》

 

带去医院一看,医生说,“这是典型的自闭症。”

 

小秋当时双腿发软,不敢相信。她开始疯狂带大儿子去机构干预。

 

屋漏偏逢连夜雨,这个时候,她发现小儿子也不对劲。

 

小儿子不到2岁,但小秋发现他的情况比大儿子还糟糕,带去医院检查,也被确诊。

 

两个孩子都是自闭症,没过多久,孩子爸爸提出离婚。

 

 

离婚没多久,前夫再娶,很快又生了孩子。

 

根据离婚协议,大儿子由前夫照顾,却被丢给年迈的爷爷奶奶。小秋则带着小儿子,开始了单亲抚养之路。

 

在离婚之前,小秋一家称得上是中产,孩子确诊自闭症后,她离职带孩子干预。

 

但离婚,很快让小秋陷入绝境。

 

小儿子的康复也因此停了11个月,此后他的情况变得更糟,而在2-3岁时,他还有“模仿说话”。

 

现在小儿子7岁,没有语言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。小秋带着他没办法上班,需要时刻注意他是否会搞破坏。

 

孩子有时玩自己的大便、尿;有时拿到剪刀,把自己的手弄伤,全是血,但他却感觉不到痛。他还会吃玻璃,吃树叶,可却不会吃饭,每一顿都要小秋一口一口喂。

 

图源:纪录片《一样的星星》,图文无关

 

“我没有想过这辈子会很长,每一天都是我的最后一天。”

 

小秋说,最难的时候曾想过自杀,医生、社工帮助了她。

 

她吃抗抑郁的药,领了低保,孩子有残联补贴,送去机构干预时,她能稍微喘口气,在网上做兼职。

 

 

 

 

有人崩溃、有人麻木、有人放弃,阿程选择接纳命运。

 

“之前,我们夫妻俩因为一点小矛盾就能吵起来,但孩子确诊后,我们把所有力气都用在陪孩子身上,不再浪费精力去纠结鸡毛蒜皮的事情。”

 

阿程开玩笑说,如果孩子不是自闭症,也许早就离婚了。但是孩子确诊自闭症后,这个家反而更团结了。

 

“因为我们的心是一致的,一定要帮这个孩子,我们不会放弃孩子。”

 

来深圳之前,阿程是东莞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。

 

干了一段时间,阿程觉得没有长进,就来到深圳。那是2004年,没找到工作,他睡过公园,睡过人才市场旁边的10元店。这些都没有难倒他。

 

他在深圳结婚生子,工作也逐渐有了起色,夫妻俩准备攒钱买房。2015年,儿子出生了。3岁时送去上幼儿园,没几天,孩子因为在幼儿园有攻击别人和攻击自己的行为,被劝退了,老师建议他们带孩子去医院看看。

 

图源:微电影《大海小雨》

 

其实孩子2岁多时出现过打自己头的行为,妈妈带孩子去做儿保,医生说这孩子是自闭症要住院。但当时,夫妻俩并不觉得孩子有什么问题。

 

“我老婆跟我说要住院,我说,神经病啊,这孩子怎么要住院呢?他都好好的,记忆力那么好。

 

直到幼儿园老师反馈,他们才带着孩子去到另一家医院,确诊了自闭症。

 

但当时,他们以为自闭症只是一种看了就会好的病。医生告诉他们要干预时,他们很平静。阿程老婆说,“没事,我们慢慢来。”

 

阿程说,在了解到自闭症无药可医、需要长期康复干预时,他对孩子唯一的想法是:

 

只要他不要伤到自己,不要伤到别人就行。

 

图源:bilibili“听见星声项目组”

 

阿程辞了职,带孩子去机构干预。在机构遇到了很专业的老师,几个月后,孩子的攻击行为减少了。

 

但带一个自闭症孩子,哪有这么容易。

 

那时他带孩子去坂田干预,途中要转地铁,但孩子坐地铁时,有刻板、强迫行为,总是不听他的,他气得对孩子又打又骂。

 

他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给孩子做干预的老师叫黄云霄,在她的科学干预下,孩子有了很大的转变,而他也经过学习、观察,才知道怎么跟自闭症孩子相处。

 

就这样,孩子上小学了,阿程开始了陪读之路。

 

图源:“大米和小米”公众号

 

“刚上学时,孩子做作业接受不了老师打叉;走路时不愿意走树底下,怕树叶掉下来;还有攻击行为和情绪问题。”

 

阿程说,为了让孩子更好适应小学生活,他会提前跟老师沟通,提前告诉孩子课程表、任课老师,甚至是同学录也打印下来,让孩子提前知道班里有哪些同学。

 

如今,孩子在正常孩子里融合得不错,甚至能独立写出A+作文。

 

图源:阿程供图

 

 

每100个孩子就有1个“星宝”

 

中国残联2023年发布的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,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,患病率位居6岁以内精神类残疾首位,儿童群体患病率约为1%,每100个孩子中可能就有1个患病。

 

这些孩子在孤独的宇宙里漂流,背负着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、人际交往障碍、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“星星的孩子”

 

图源:腾讯医典

 

01、在家怎么自查?

 

孤独症的早期识别方法和途径很多,其中,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教授基于中国人群开发“五不”行为识别法,家长可在家提前做识别。

 

“五不”法,即不看、不应、不指、不语、不当。

 

① 不(少)看:目光接触异常,眼神交流弱;

② 不(少)应:叫名字没有反应,不理睬;

③ 不(少)指: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,不会点头、摇头表示需要和不要;

④ 不(少)语:多数存在语言迟缓,发育倒退;

⑤ 不当:不恰当的使用物品,玩玩具,总是旋转和排列物品。

 

 

宝爸宝妈发现孩子有以上特征,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进一步确认。

 

02、确诊自闭症后,该咋办?

 

① 最重要的是早发现、科学干预

 

自闭症是神经发育障碍,主要影响儿童的社交沟通,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。

 

干预必须以社交为中心,有组织有计划,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,个性化支持。

 

一般来说,6岁以下干预效果相对更好但并不是过了6岁,干预就没有效果了。只要发现了症状,就可以开始干预。

 

图源:bilibili“听见星声项目组”

 

② 更沉重的话题是“钱”

 

目前,全国各地在完善自闭症人群的救助机制。

 

以深圳为例,诊断为自闭症的深圳户籍儿童,在定点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儿童,最高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5万元。

 

 

除了钱,还需要陪伴

 

干预不仅仅是机构的事,也不只是某个康复师,某个家庭成员的事,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,全情投入。

 

给力的家庭“大后方”有利于孩子的康复,一旦错过无法再弥补。

 

图源:南方都市报N视频栏目《圳记》

 

4月2日,愚人节的后一天

也是世界孤独症日

 

孤独症的降临

像是上天和这些家庭开的一个玩笑

 

如果你偶遇了这些孩子

碰巧被他们不经意冒犯

 

或许,我们可以尝试

把它当做愚人节的小小恶作剧

算是对这个世界的点点善意吧

 

图源:自闭症微电影《光》

 

 

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明天是什么

但我们看到他们也在用力生活

 

从5岁确诊自闭症

到成为大米和小米的全职员工

“自闭症打工人小黑”——孙驰做到了💪

 

欢迎来到小黑的天台演奏会

他们走过的路,都在他的歌声里

 

《老天爱笨小孩》

 

 

*文中人物均为化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