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试这招,自闭症孩子学社交会快得多!

2023-09-01 / 大米和小米

 

​“不爱与人交流......”

 

“总是自己玩自己的!”

 

“孩子不合群怎么办?”

 

自闭症孩子有不少障碍需要克服,其中,最让家长们头疼的恐怕就是社交障碍。

 

“社交”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,怎么在生活中锻炼和培养呢?

 

或许,可以试试玩人际游戏。

 

人际游戏指的是,无需太多道具,仅需要游戏参与者身体接触或双方回应就能继续。过程中,可以创造更多交流互动机会。

 

最常见的人际游戏如藏猫猫、骑大马、挠痒痒等。

 

那么,人际游戏该怎么玩?如何结合孩子的能力提供针对性的玩法呢?结合《More Than Words》一书(美国一本著名的家长干预书籍)我们整理如下——

 

 

#1

不同能力对应的游戏策略


通常,我们将自闭症孩子的交流能力分为四个阶段:

 

  • 完全封闭、和外界无交流互动。
  •  
  • 能表达需求,但非语言交流。
  •  
  • 有初步的语言交流阶段。
  •  
  • 懂得回应交流,但没有主动交流。

 

根据不同能力阶段,给予适合的帮助,具体如下。

 

阶段1——完全封闭自我,和外界无交流

 

游戏目标

 

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有意图和家长交流,如目光对视、微笑等。

 

游戏策略

 

1.通过夸张的动作、声音、表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或加入孩子正在玩的游戏中。

 

2.需要孩子参与时暂停游戏,提示和鼓励孩子给与回应(如等一等、面向家长);关注孩子任何细微的表达,哪怕只是扭动身体、发出声音,也要当作是有意回应,当孩子意识到回应可以继续游戏时,也就有了社交意识。

 

3.跟随孩子兴趣,重新开启新游戏。譬如家长想和孩子玩“飞高高”,但孩子却更喜欢“转圈圈”,那不妨就尊重孩子的意愿。

 

阶段2——有非语言交流互动

 

游戏目标

 

很多自闭症孩子虽然没有语言,但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表示互动。如,拉家长的手表示继续游戏,扭头走开表示厌恶游戏。

 

对这一能力阶段的孩子,适当提高表达游戏需求的方式,如,引导孩子说出“要”、“玩”等代替拉手。

 

游戏策略

 

1.改变游戏方式,增加互动机会。

 

如,很多自闭症孩子都喜欢飞高高的游戏,当孩子熟悉之后,家长可以蹲下把手撑在孩子腋下,看看他会怎么反应。

 

2.改变提需求的方式。

 

如,原来孩子拉一下妈妈的手就可以继续游戏,现在则必须数"一二三"才能开始。

 

图源:《More Than  Words》

 

3.创造互动机会。

 

如,玩挠痒痒游戏时,可以说:哎呀,你想挠鼻子还是耳朵呀?要不要挠宝宝的手背呀?妈妈挠宝宝大腿可以吗....

 

4.泛化游戏新技能。

 

如,果果和爸爸玩拼图游戏时,每当他指一下拼图盒子,爸爸就会给他拿一块拼图。后来,爸爸和果果读绘本换书时,爸爸会慢下来,等果果指一指才回应。

 

阶段3——有简单的语言交流

 

游戏目标

 

引导孩子在游戏中有更多选择和回应,并在新游戏中泛化技能。

 

游戏策略

 

1.减少示范和提示。

 

鼓励孩子使用更多词组表达需求,比如“给我、停、继续、想要”等。

 

2.家长假装很笨,为孩子创造自主表达的机会。

 

如,汤汤和妈妈看了一周的绘本,妈妈想在活动中增加新的东西——每当汤汤停下来看绘本上的苹果时,妈妈就指着说:“哇,苹果”,一段时间后,妈妈指着苹果说:“哇,.....”等汤汤说出下半句。

 

图源:《More Than  Words》

3.变换游戏角色。

 

鼓励孩子从体验不同的游戏角色中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和经验,还可加入不同爷爷奶奶、兄弟姐妹等不同人物。

 

4.鼓励孩子主动发起游戏。

 

家长可以先进入经常玩游戏的地方,比如玩拼图时,家长可以举着拼图卡片并说:“我想玩”,等孩子回应说他也想玩。

 

阶段4——有回应交流,无主动交流

 

游戏目标

 

引导孩子学习使用“什么、哪里”等句式有更多的自主表达。

 

游戏策略

 

1.给孩子更多表达机会。

 

如,玩追赶游戏时,可以说:“哇,你跑的好快,妈妈都追不上了。”“你在幼儿园也跑这么快吗?”“我们看爸爸和宝宝谁跑的快”。

 

2.创建更高难度的游戏玩法。

 

如,爸爸和宝宝玩叠叠高游戏,妈妈假装不知道怎么玩,故意问宝宝:“妈妈不会玩,你可以教妈妈玩吗?”当宝宝”教会“妈妈时,最后别忘记鼓励一下宝宝。

 

3.帮助孩子理解更多的词汇。

 

如,玩藏猫猫游戏时,家长可以说:安安在哪里?不断重复练习,帮孩子理解“在哪里”“找到”等相关词汇。

 

图源:《More Than  Words》

 

4.假想游戏。

 

如,追赶游戏中,家长可以变成大灰狼,孩子变成一个可怜的小猪。如果他跑得不快,就被大灰狼吃掉了。

 

 

#2

挑选适合的游戏

 

挑选适合孩子的游戏,需注意:

 

如果孩子喜欢运动,可以玩

 

1.跑的游戏,如追赶游戏;

 

2.蹦床游戏;

 

3.爬障碍物游戏;

 

4.跳的游戏,如跳向枕头堆里。

 

如果孩子喜欢触摸或深度压力的感觉,如轻打,抚摸,拥抱等,可以玩

 

1.藏和找的游戏,如藏猫猫;

 

2.压的游戏,如紧紧拥抱;

 

3.触摸游戏,如挠痒痒;

 

4.手的游戏,如拔河、拍手;

 

5.身体重压,如骑大马。

 

 

#3

两个实操案例

 

挤压类游戏-挠痒痒

 

第一阶段玩法

 

1.用夸张的表情或动作开启游戏,比如兴奋地说:“哇,妈妈要开始啦。”

 

2.重复游戏。在下次挠之前,手可以停留地时间长一些,等待孩子给与回应(看着你、伸手碰你的手、微笑、大笑等)。

 

3.孩子回应后,家长可以给他提示,以至于孩子能再次做相同的回应。如他拉你的手表示继续挠时,确保孩子下次还能拉到你的手。

 

第二阶段玩法

 

1.家长夸张地数手指,数到三,然后等孩子模仿(如果他不能,家长可帮助孩子举起手指回应)。当孩子做了回应,就给他挠痒痒。

 

2.让孩子告诉你他想继续玩游戏。家长可以说“再来一次吗?”“还想吗?”通过“点头”或“摇头”示范给孩子。

 

3.在挠之前夸张说出身体部位的名称,并在继续挠之前暂停,给孩子一个机会告诉他想挠哪里。

 

4.开始挠他不同部位以后,让孩子选择。如:“挠鼻子还是胳膊”,如果孩子举起胳膊,你就知道他已经理解这句话的意思。

 

5.当孩子有任何请求你挠痒的动作时,家长大声示范说“挠”。

 

图源:《More Than  Words》

 

第三阶段玩法

 

1.如,指着胳膊说:“挠宝宝的......”等着他说:“胳膊”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问“要轻点挠还是重点挠?”或是“还想要挠痒痒吗?”

 

2.如果孩子要求挠他的胳肢窝,家长可以故意装傻挠他的头。也许孩子会告诉你他不想要,纠正你的错误。还可以提供机会帮助孩子学习新词语,如:“你想挠鼻子还是肩膀?”

 

3.变化角色让孩子有机会给别人挠痒痒,比如可以指着爸爸说:“爸爸需要挠痒痒”、“小恐龙需要挠痒痒”等。

 

第四阶段玩法

 

1.除了第三阶段的玩法外,可以问一些开放式问题,比如:“你想挠哪里?”“谁被挠啦?”(记住,不要用太多问题轰炸孩子)。如果他不能回答,家长可以替孩子示范回答如“爸爸刚被挠啦”,再问一次,并等待他用自己的方式回答。

 

2.引入想象玩法。比如挠小动物,假装他们请求“再来一次”、“重一点”或“挠它们的头”。如果孩子有更多想法,尊重并跟随他们的想法就好。

 

运动类——追逐游戏

 

第一阶段玩法

 

1.自然开启游戏。家长可以指向孩子,喊他的名字说:“就要抓住你”。然后在他后面跑,不停重复说“跑,跑,跑”,假装不能抓住他。

 

等几秒钟突然抓住他或紧紧抱住他说:“抓住你了”抱住几秒钟,然后说:“跑”,让他跑。

 

2.等待孩子的回应,比如:回头看你期待你去追他时,重复游戏。

 

第二阶段玩法

 

1.和第一阶段一样,但不要立刻抓他,等孩子回应(看你或其他)。

 

2.当孩子熟悉游戏,当你抓他并放开之前,可以说:“预备,开始,跑”,熟悉这个回应后,再给一个部分示范如“预备,开始,......”,等待孩子跑开。

 

图源:《More Than  Words》

 

第三阶段玩法

 

1.变换游戏提供新的机会学习新回应。开始游戏时说“跑”或“抓住我”“预备开始跑”。如果孩子跑到不同房间时可以说:“跑,在厨房”、“跑,在卧室”。熟悉这种玩法后,家长可问孩子说:“想跑去哪里?厨房还是卧室”?

 

2.作为追者,给孩子一个示范。如说“抓妈妈”、“抓爸爸”,然后从孩子身边跑开去抓相应的人。

 

第四阶段玩法

 

假装孩子是可怜的小白兔,爸爸是大灰狼,抓住他就要把他吃掉。然后变换角色,让孩子抓你吃掉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