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自闭症干预领域,地板时光也是常常被提起的一个方法。许多家长说这种疗法相较于严谨密集的干预更轻松一些,甚至可以让孩子边玩边学。这是什么神奇疗法?在这种疗法中家长要怎么做?该方法也是把人际关系作为训练重点。不过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(RDI)不同的是,在地板时光中,孩子是主导者,成人只是引导者。在训练中,家长或老师会根据孩子的活动、能力和兴趣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。同时,也要不断制造变化、惊喜、困难,引导孩子进行更高难度的活动和复杂的交往。训练场所不限于固定的教室,而是在日常生活随处都可以进行。由于小朋友们的游戏和活动多数在地板上进行,因此得名“地板时光”。说了这些,那家长们到底应该如何干预呢?这种边玩边学的干预真的存在吗?有研究者在提高孩子社交能力方面给出了以下6点建议。也许是搭积木,也许是玩轮子,不论是什么,家长们都要找到合适的活动,一起参与到孩子当下的活动中。接着逐渐延长陪伴孩子互动和分享的时间。渐渐地,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尝试更复杂的交流。比如明明妈妈经过长时间的尝试,终于发现两岁的明明喜欢和她一起唱歌,并且在唱歌时会跟随妈妈跳舞。这时,妈妈可以就充分利用这种身体动作和明明交流,帮助明明学习享受这种亲密的母子关系带来的乐趣。开始训练之前,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,帮助孩子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情。生活中,家长也要留意怎样的感觉刺激能够使孩子从过度兴奋、焦虑的状态中平静下来?是拥抱孩子,还是用某首歌曲、某种声调,特别的身体动作?这些都可能是训练前很好的铺垫。地板时光中,家长要用孩子喜欢的感觉线索刺激孩子,以便顺利地跟他建立互动关系。在听觉方面,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声音,就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吸引他的注意力。明明喜欢高频的声音,那就用高频率的声音跟他讲话。比如,家长可以把他喜欢的音乐盒放在自己身边,让他注意音乐的时候,也注意到父母的存在。另外,尽可能多地使用伴随表情动作的声音。比如孩子喜欢挤压的感觉,就可以和他同时把手伸进沙子中,触摸孩子的手指 ;或者和他捏橡皮泥,做出各种不同的形状。视觉方面,如果孩子喜欢鲜亮的颜色,妈妈可以拿一条鲜艳的围巾包在头上。如果他喜欢汽车,可以跟他玩汽车游戏。利用他对动力玩具的兴趣,吸引他的注意力。如果孩子擅长抓住视觉线索,父母就应该尝试用丰富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吸引他。如果孩子听觉敏感,那么普通的声调也可能让孩子不舒服。这时父母说话的速度要缓慢,声音要清晰有力,而且配合以大量的手势及生动的面部表情,给孩子提供清晰的信息。如果孩子喜欢身体接触,就多用接触的方式来安慰他。尽量用单个的字词如“跳”、“跑” 来表述儿童的行为,边说边模仿他的动作。手势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。但孩子可能在动作规划方面存在难题。你把球滚给他,他却只是看着你或盯着球,不会把球滚回来,这是因为他不能形成一连串动作的链接。这时候家长可以把动作分解,分成若干步骤,让孩子逐渐熟悉每个分动作,最后成功地完成交往活动。家长不要力图主导任何一个活动,而是等孩子来开始,抓住孩子感兴趣的线索,加入他的活动,并转换成互动。比如,孩子喜欢蹦蹦跳跳,那就跟着ta跳,边跳边唱:“我们正在蹦蹦跳……”加入孩子正在注意的物品 :不要与他所关注的物体争夺其注意力,而是让物体成为你的一部分,如孩子转头看一支手电筒,那就把手电筒放在自己头上,让孩子发现跟父母一起游戏的乐趣。在游戏中,让孩子慢慢体验到父母或治疗师是一个好的玩伴,甚至让孩子体验到,父母或治疗师的在场是一种愉悦的体验。重复的相同动作可以给自闭症孩子带来安全感、控制感、甚至乐趣,这些刻板行为可以满足自我刺激。如果孩子无法参与到与别人的互动中,那他只好更加依赖自己的身体。直接制止孩子的固着行为,或企图转移他的注意力,常常是无效的。相反,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固着行为,发现孩子的兴趣,帮助他进入互动关系。例如,瑶瑶常常沉浸在刻板行为中,反复用手擦地板。妈妈强迫女儿跟她互动,但没有效果,于是她将自己的手放在女儿要磨擦的地板位置。孩子推开妈妈的手,并自言自语地抱怨。这就是互动的开始。妈妈不断变化互动的方式,把手放下,有时收起,女儿开始把互动视为游戏,抬头看妈妈,这样就打破了刻板行为。这种游戏就变成了互动的交往。通过不断的训练,孩子就会逐渐获得参与并享受人际关系的能力。[1]尤娜,杨广学.自闭症“地板时光”疗法(Ⅰ):关系与表达训练[J].中国特殊教育,2008(09):35-3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