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天不打,上房揭瓦”。
自闭症孩子犯错,要不要打呢?
在往期的文章中,大米和小米在很多文章中提到过,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情绪,不能轻易动手。
每次评论区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,有家长表示,自闭症孩子已经够可怜了,家长为什么不能多一点耐心,干嘛要打孩子呢?
这些回复大小米看完后,也没有怎么放在心上。
直到最近看到一位妈妈发消息说:
大米和小米这才意识到,家长们打孩子,更多是出于一种情绪的宣泄。孩子被打之后“不会再犯错”,更多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,而不是意识到自己做错了。
打孩子是大家不得已的惩罚方式,因为面对孩子频出的状况,家长们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,只能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。
我们以往一直强调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,可控制情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,如何让孩子“不再犯错”才是根本,有什么行之有效的高级方法呢?
不用慌,今天分享一些科学的惩罚孩子犯错的技巧,希望能给家长一些启发。
1.消退政策
原理:断掉问题行为和后效之间的联系,从而消退孩子的不良行为。
比如:直接抢手机和通过恰当的方式询问家长是否可以玩手机,从功能上来说,都是为了得到手机。
因此,我们先确定一个强化目标:通过恰当沟通才能得到手机。除此之外,想通过抢、哭闹等来获得手机的问题行为全部消退。
例如:
第一次抢手机——结果没得到,恰当沟通礼貌地问了妈妈之后,妈妈给了手机
第二次抢手机——结果又没得到,恰当沟通礼貌地再问一次妈妈,妈妈又给了手机 ……
在这个例子中,经过一次次消退之后,孩子抢手机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少,因为他渐渐明白:只要恰当沟通,就能不费劲地得到手机。
换句话说,不要让孩子轻易“得逞”。
在通往正面行为的过程中,孩子可以有无数种问题行为,可能家长刚惩罚完一个问题行为,另一个问题行为又冒出来了。
与其去补这些漏洞,不如直接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。在不良行为一次次被消退的时候,其实也相当于孩子被惩罚了
2.自然结果惩罚
原理:自然结果惩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即家长不干涉,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,让孩子自然得到一个不好的结果。
当家长“惩罚”孩子时,孩子可能会把家长和厌恶刺激(带来不好影响的因素)配对起来。
比如如果妈妈经常打骂孩子,爸爸基本不会,孩子可能会害怕、讨厌妈妈,而更喜欢爸爸。这就意味着孩子把妈妈和厌恶刺激配对了起来。
例如:
自闭症孩子小A很喜欢喝牛奶,妈妈多次让他喝牛奶时双手端着杯子,以防牛奶洒出,但小A一次也没听进去,妈妈也没有去责骂惩罚他。
直到有一次,小A因为没有双手端牛奶而不小心把牛奶洒了一地。于是,妈妈就对小A说:“你现在把牛奶洒了,没有牛奶喝了。”
换句话说,让他“自作自受”。
3.逻辑结果惩罚
逻辑结果惩罚适用于有规则意识的孩子,因为只有他理解这个世界是有规则性的,才会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则。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弱,无法理解规则,无法理解行为和后果之间的逻辑关系,那就不会有效果。
4.反应代价
5.暂时隔离
原理:暂时隔离指孩子出现一些冲动性的、难以控制的行为,家长可以把孩子“晾”在一边,让孩子独自冷静反思。
例如:
小D非常喜欢手工,几个孩子正在一起做手工时,他抢了其他孩子的东西;
家长就把小D调离了这个小组,让他去隔壁桌坐着,告诉他:等你冷静下来,才可以继续加入这个活动。
当无法参与小组活动的时候,社交的压力会让孩子反思自己错误的行为。但既然是暂时隔离,就不能永远剥夺参加这个活动的权利,当孩子冷静、反思过后,我们就要鼓励他重新参与到活动之中。
在使用暂时隔离法的时候,家长要确定:
暂时隔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惩罚而不是奖励。这个例子的前提是小D非常喜欢手工,反过来,如果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他不想参加这个活动,那暂时隔离只会让他“得逞”,这样反而强化了他的行为,这也是有些孩子越惩罚孩子越逆反的原因。
惩罚和奖励的区分方式就是看目标行为在未来的变化。如果这个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或强度上升了,那就是这个目标行为被“强化”了;如果频率或强度在未来降低了,就是这个目标行为被“惩罚”了。
当孩子出现越惩罚越逆反的情况的时候,家长就要想一想:他为什么会这样?他是不是行为被强化了?
惩罚与奖励同时存在
惩罚要保持一致性